暫離讓人煩心的疫情來去山上散散心,約了最佳戰友「蔡逼巴家」一起來走這條較為冷門的路線-拾丸山

拾丸山:海拔2,905公尺,無展望。經三角點後可續行至志摩山,接匹匹達山後踏上雪山西稜線。所以算是顆"擦邊球"

00.JPG

拾丸谷:海拔約2,800公尺,滿滿黃金草坡構成的美麗凹谷

01.JPG

拾丸谷前營地(我們取名的):沿途均無適合的紮營點,於拾丸谷前的松針樹林稍平處勉強紮營

03.JPG

想來這撿丸子要有點心理準備,一路與竹為友:各種高度箭竹海

06.JPG

隨時自我導航:多處混然天成的歧路迷宮

08.JPG

不時手舞足蹈:跨過一根倒木再一根

07.JPG

但沿途的鐵杉林是最美的山林回饋

02.JPG

[預計行程]

第一天:5:30 家→8:30小雪山遊客中心(車程2.5小時)→戰備道路4.3公里→10:00 登山口→11:00 瞭望→午餐→11:30 續行→14:30 拾丸谷 (2小時來回拾丸山,評估)
第二天:5:00起床→6:00 出發→7:30 拾丸山→8:00 離開→8:30 拾丸谷→收帳→10:00 離開→ 13:00 戰備道→15:00 小雪山遊客中心

[實際行程]

第一天:6:30 家→8:00小雪山遊客中心(車程2.5小時)→9:00出發→戰備道路4.3公里→10:30 登山口→11:36 瞭望→12:06午餐→12:30 續行→16:00 拾丸谷前營地
第二天:5:00起床→6:15 出發→7:20 拾丸山→8:00 離開→9:00 拾丸谷前營地→收帳→10:00 離開→ 13:40 登山口→15:00 小雪山遊客中心

11.jpg

[第一天]

8:00 大雪山林道49K處的小雪山遊客中心前停車場

11.JPG

9:00 整裝後出發,如果車要在停車場過夜的話,記得需到遊客中心服務台報備一聲。下圖左側為大雪山林道230號,是前往雪山西稜線的出入口,希望爾後有機會從這方向出來

12.JPG

今天要走的路線須先經由「天池」後,再沿戰備道至拾丸山登山口,路上巧遇兩隻帝雉雌鳥覓食(老爺還說是竹雞,虧他還是有在拍鳥的人),一路看到好多的賞鳥人扛著炮管,大雪山果然是賞鳥人的聖地之一

13.JPG

天池,蔡逼巴全家第一次一起到訪

IMG20200228091209.jpg

魯蛋家則是數次後重遊

IMG20200228091249.jpg

上次來訪天池這兩兄弟都還沒上小學,哇~也超久的了

/tmp/phpGP3YgW

再續行「小雪山戰備道」(位於天池的上方)

14.JPG

踢這種水泥路真的很不快活,尤其這去程一路都是緩上,還好沿路的景色大大減輕心中的抱怨

16-1.JPG

走在後面的這幾位,天南地北聊起來

IMG20200228092826.jpg

邊坡上姿態有型的松針樹

15.JPG

戰備道的視野十分遼闊

17-0.JPG

可看到對面相望的白姑群峰稜線

17-1.JPG

有這種百萬等級的展望,難怪這條路線是準百岳的中級山路線

17-2.JPG

續行水泥戰備道

18-1.JPG

這條水泥戰備道的終點是隸屬海軍的小雪山雷達站(為軍事管制站,小雪山的三角點就位在雷達站內,一般民眾是無法前往的),而拾丸山登山口在小雪山戰備道約4.3公里處的右側,而這條路線是必須申請入山證的,沿路會有許多來往雷達站的車輛關切詢問

18-2.JPG

10:30  拾丸山登山口,雖然路程單趟約4公里左右,上升海拔在400公尺上下,一路除了需翻越倒木亦需以雙臂用力推開叢生的箭竹,真的不算是好走的路徑,更不用說要上上下下很多個山頭(丸子)要撿,難怪她名為拾丸山

20.JPG

登山口之字型緩坡而上

19.JPG

路上發現做為土地經界測量固定參考點的圖根點

20-1.JPG

之字路後會由樹林間直切上稜線

22-1.JPG

山徑旁見一基石,只能辨識出水源跟4其餘字跡不清,即非三角點也不是圖根點,到底是標示什麼之用?

21.JPG

上稜後一路到瞭望台都為平緩路段

23.JPG

這種架高的橫倒木果然小孩是優勢,完全不用低頭就輕鬆過

25.JPG

開闊處,再續行

24.JPG

11:36 瞭望台(已廢棄),海拔2,980公尺,是這次拾丸山路線上的最高點

26.JPG

瞭望台前方層疊橫亙的山稜線,大小劍的稜線就在前方

24-1.JPG

廢棄的瞭望台小屋的柱子寫著「拾丸山來回約10.5小時,請量力」,所以一向量力的我們規劃二天一夜的行程,不過就需要背水了,唉

27-1.JPG

經左側小屋繞至後方再續行

28.JPG

續行後則是一路陡下,登山潛規則-有借有還,再走很難,回程自然就是辛苦的陡上

29.JPG

12:06 午餐,大休

30-1.JPG

12:30 續行,繼續陡下

31.JPG

高大的箭竹隧道

33.JPG

不只是陡還超滑

31-1.JPG

陡下路徑加上箭竹落葉真的非常滑,一個不留神就會跟恩一樣"醜一"

32.JPG

續下至鞍部

34-1.JPG

遇小崩塌點

35.JPG

一路沒在少的箭竹、岩壁、斷稜

36.JPG

當然還有那隨處可見的倒木

37.JPG

而挺拔鐵杉不經意的吸引我們手觸讚嘆

39-1.JPG

掉落路徑上的各式松果是小孩的玩伴

39.JPG

遇上大片茂密且團結的箭竹,就需雙臂使力的推出路徑

38.JPG

因此路線非一般熱門路線,雖不至於無路條協助辨識,但多處點的新舊路條造成路徑混亂,建議帶上GPX以利隨時比對修正路徑

40.JPG

與美麗鐵杉合影

42.JPG

這一大片美麗的鐵杉林,讓我們忘卻一路上上下下的疲累感

43-1.JPG

也忘卻在箭竹海叢中穿梭找路的辛勞,這條路線真的是箭竹滿滿,很容易不小心被劃傷或刺傷,建議帶上手套或大盤帽

41.JPG

遇見樹幹上的大型猴板凳,還真的很大

46.JPG

繼續在箭竹中魚貫前行

45.JPG

這個由鐵杉圍繞的斷壁裸稜十分的漂亮

44.JPG

前方些更有宛如山林守護者的大型岩壁

47.JPG

一路上欣賞各種傾倒姿勢的倒木,也是十分有趣,這是連小孩都需彎腰而過的鈄倒木

48.JPG

橫躺路上需翻越的倒木樹牆

49.JPG

再上一個斷壁裸稜,雖然拾丸山這條路線起伏不大,但需上上下下好幾顆山頭

51.JPG

拾丸山屬中級山的行程,一時沒留心到路線海拔超過2,800(最高點甚至近3000),一早直接由平地上到大雪山,以至於半路恩出現高度適應的問題,為了能讓恩減輕不適感,一路跟他走在一起的老爺接過他的包,背上

52-1.JPG

走過由倒木形成的獨木橋

52-4.JPG

五顏六色的路條

53.JPG

因沿途未發現適合的營地,只能隨時觀察恩的狀況同時放慢速度陪行

54-1.JPG

偶爾用身旁的美景來分散他對不適的注意(雖然效果肯定有限)

55.JPG

飄浮而上的山嵐

57.JPG

圍繞山頭的迷霧

59.JPG

蒼勁挺拔的鐵杉

56.JPG

走過箭竹下的崩壁裸稜

60.JPG

16:00  拾丸谷前營地(蔡爸先行往拾丸谷評估紮營地,最後選擇在拾丸谷前的樹林處紮營)

61.JPG

老爺跟晏快速簡單的整理營地後搭起帳,恩終於可以躺下好好休息,然後準備煮個熱甜湯-山粉圓當下午茶,搞怪的老爺拿了根芒草莖當攪拌棒,還表演山粉圓附在上面一串說:這像不像青蛙蛋

63-1.JPG

蔡爸那則是表演一手拋甩月亮蝦餅,有得看又有得吃,真好

64-1.JPG

魯蛋家的晚餐-大腸包小腸佐關東煮(關東煮吃完才想到忘了拍,太餓了)

64-5.JPG

蔡爸家的晚餐就很不一樣了,太極雙拼燉飯及有大蝦有干貝的海鮮湯,果然是大戶人家

01.jpg

這夜~就是如此的寧靜,晚安囉

65-1.JPG

第二天

前一晚雖沒有風勢但濕氣很重,蔡爸家天幕壓低保暖也防潮

IMG20200229061036.jpg

6:15  整裝完成,出發

67.JPG

穿越拾丸谷與營地間的松針樹林

68.JPG

下切前往拾丸谷

69.JPG

這片有著芒草的邊坡,完全讓人止不太住的腳步

70.JPG

即然穿著雨褲就乾脆享受一下天然滑梯

70-1.JPG

唯一沒穿雨褲的老爺也來湊熱鬧,給它滑一下

IMG20200229062524.jpg

有著大片黃金草原的拾丸谷,相當漂亮,太陽昇起應該更是金色一片

73.JPG

拾丸谷中的石堆遺跡

72-1.JPG

谷中凹處地面有不少的石塊,想在此紮營恐需費時整理一下才行,當然最重要的是不能在雨天(不過應該沒人那麼傻)

72.JPG

拾丸谷全景

71-1.JPG

美麗拾丸谷的團照

74.JPG

換個角度再來一張

75.JPG

然後由老爺當起孩子王,跟孩子們在谷中拍起個人照

76-1.JPG

離開拾丸谷往上行

79-1.JPG

早早已在拾丸谷頂等候的大人

77.JPG

回拍一下狀似雪山冰斗的凹谷

78.JPG

避不了的箭竹

80.JPG

經這片樹林將上切至稜線

82.JPG

然後進入鐵杉森林

81.JPG

稜線上的風光

83.JPG

偶有幾個窄小踏點的路徑,但都有明顯抓點小心走不難橫渡

84-1.JPG

遙望眼前的雪山西稜線

86.JPG

轉個方向看到的是來時的路

88.JPG

雷達站就在那個有雲霧的山頭,原來昨天的我們是從那一路走過來的

89.JPG

抬頭仰望高大直立的鐵杉

85.JPG

一路都走在稜線上

87.JPG

這棵樹幹有著特別紋路的鐵杉,不知這黑色紋路是如何造成的

91.JPG

一小段崩壁的箭竹路徑

92.JPG

於地橫長的樹幹,很特別

94.JPG

7:20 拾丸山

95.JPG

感謝最佳夥伴-蔡逼巴家,冷門路線還是願意與魯蛋家一起來

97-1.JPG

老爺想留住此刻三角點上的天空

98-3.JPG

有沒有嚐試過在三角點追劇,還有充滿滿滿愛的人體座椅

98-12.JPG

因老爺剛剛要拍三角點上方天空的舉動,成就這張每個人注視三角點的臉龐

IMG20200229080041.jpg

大雪山森林遊樂區的雙障山頭「拾丸山」及「平石山」,相信走完這趟後對「平石山」應該會有所卻步吧!拾丸山基石編號為:6608,爬完後應該你就會「六六你發」

99-1.JPG

為什麼這幾位如此的開心,因為他們說他們是站在拾丸山的拾貳丸,真的是很鬧的男生

96.JPG

8:00 離開拾丸山

99.JPG

回游在鐵杉箭竹中

01.JPG

穿越蒼勁鐵杉稜線

03.JPG

遠方的山景永看不腻

05.JPG

由稜線下行至樹林中

07.JPG

果然回程總是愉快的,腳步輕盈許多

06.JPG

穿越這大片茂盛箭竹林(這片箭竹林蠻容易走偏,要留意一下)

08.JPG

不過切出來都會在拾丸谷的某處,此時的拾丸谷金色耀眼,美極了

09.JPG

回程嚐試由谷旁的松樹林上切,不過路徑沒有很清楚,有時會需要硬切

10.JPG

9:00  返回拾丸谷前營地,天氣如此好來曬曬暖陽,帳篷也一起做個日光浴吧

12-1.JPG

昨天整地後的營位,再見了

13.JPG

10:00 離開營地

14.JPG

開始游箭竹囉

15.JPG

看到前方遠處嗎?

16.JPG

雷達站,是我們等等要回去的方向

17.JPG

下完一個山頭後再上另一個山頭

18.JPG

再走進鐵杉林裡

19.JPG

望不盡的鐵杉,連倒木都能成為特殊的景色

21.JPG

走在倒木下的山旅者

20.JPG

鐵杉、箭竹、芒草,山旅三寶

22.JPG

路上的傾斜大岩壁

24.JPG

持續努力往家的路前行

26.JPG

停住腳步,凝視遠方山景?  深思親子山旅的深意?       

26-1.JPG

一片不平凡的鐵杉林

28.JPG

換個方向再次來到斷壁裸稜

29.JPG

魚貫而上

30.JPG

雖然已知回程不會太輕鬆,但離登山口愈近的感覺,還是讓他們開心

31.JPG

終於上到暸望台了,由最後鞍部回到瞭望台是一段於箭竹中的長距離陡上

32.JPG

繞過廢棄暸望台的樑柱回到前方路徑

33.JPG

再次來到瞭望台

34.JPG

回程花了些時間探索暸望台周圍,那片已滿是鐵銹的告示牌已無法看出原有的字樣,而本可望見的遠方山景已因雲霧而隱身

35-1.JPG

暸望台至下切處間的平緩路段,放慢腳步感受風感受山林的聲音

36.JPG

下切處,接回之字路

38.JPG

終於看見腳下的水泥戰備道,開心

39.JPG

因為登山口就要到了

40.JPG

循之字路緩坡而下

41.JPG

13:40    回到登山口

42.JPG

續行不遠處是小雪山雷達站,而我們當然是往回走回小雪山遊客中心

42-1.JPG

再踢4.3公里的水泥戰備道囉

43.JPG

漫長的戰備道隊伍自動分成兩團,在前的爸媽團走在一起聊山聊裝備聊孩子,後方的孩子團聊YT聊趣事聊動漫,各有各的話題聊不完

44.JPG

YA! 回到柵欄處囉

45.JPG

很愛演的蔡爸突然說:一起來段刺槍術吧!一二三原地突刺~刺~看來只有他最認真

46-1.JPG

15:00  小雪山遊客中心,順利平安完成這次撿丸子的山旅

47.JPG

#   雖是條非熱門的路線,有著很原始的路徑,但也因此更能感受山林特有的寧靜及原貌

#   實際路程海拔大都在2800上下,需留意高度適應問題,別因"中級山"三個字而忽略準備

#   不論是追夢,不論是未對來期待,甚至是我們一直深愛的事物,都會遇上迷惘、灰心、瓶頸、不解...等等的時候,也許回頭看看當時出發的原意,回到初心,也許就是我們心中那最佳解答

# 山旅-忍受山路的辛苦,享受山林的壯闊,在山中遇見自己同時遺忘自己。海拔慢慢低了,家漸漸近了,卻走得更深了...,山,就在那裡,就在心裡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晏哥&恩弟 的頭像
    晏哥&恩弟

    晏哥&恩弟-寶貝的足跡!

    晏哥&恩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